关于大连海事大学开展无人驾驶货物运输船舶技术研究等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

分享到:
 2020-11-20 17:06:17  来源:交通运输部 E1608

交通运输部关于大连海事大学开展无人驾驶货物运输船舶技术研究等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

交通运输部关于大连海事大学

开展无人驾驶货物运输船舶技术研究等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

大连海事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关于审批〈交通强国建设大连海事大学试点实施方案〉(送审稿)及试点任务申请书的请示》(连海大校〔2020〕176号)收悉。为重在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中相关领域的目标任务,根据《交通运输部关于开展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交规划函〔2019〕859号),经研究,主要意见回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在无人驾驶货物运输船舶技术研究、智慧港口与自动化码头技术研究、航海保障技术研究、海运船舶污染测控技术研究、绿色港口与航运安全关键技术研究、人才培养与智库建设等方面开展试点(具体要点附后),请进一步完善试点实施方案,细化试点任务,落实具体举措,明确阶段目标和时间进度,并及时向我部报备。

二、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试点工作推进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强化政策支持。加强上下联动,强化协同配合,鼓励各方积极参与。

三、统筹推进、突出重点,力争在无人船舶智能航行技术研究、智慧港口运营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研究、海上通信导航关键装备技术研究、污染测控技术、航运安全关键技术、综合交通运输理论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一批先进经验和典型成果,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交通强国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四、加强跟踪、督导和总结,试点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以及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成功经验模式及时报告我部。每年12月底之前向我部报送年度试点工作总结。

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单位、专家对试点工作积极指导,在相关“十四五”规划编制等工作中加强支持。适时开展跟踪调研、监测评估和经验交流。在试点任务实施完成后组织开展考核、成果认定、宣传推广等工作。

交通运输部

2020年9月7日

附件

交通强国建设大连海事大学试点任务要点

一、无人驾驶货物运输船舶技术研究

(一)试点单位。

大连海事大学。

(二)试点内容及实施路径。

1.无人货物运输船舶智能航行技术。推动无人船环境智能感知、智能航路优化、安全预警与决策、仿人自主航行等技术研究应用,提升无人驾驶船舶航行安全和智慧水平。

2.无人船远程监控与岸基支持。推动无人船远程同步监控、复杂航行条件下岸基遥控、航行环境虚拟混合再现、岸基信息支持、船舶航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研究应用,提升岸基掌控水平。

3.海上智能宽带无缝通信。探索建立海上无线信道模型、海上频谱感知与智能复用机制、海上信息安全策略与机制,推动船岸异构网络融合等技术研究应用,提升船岸协同、海上安全等方面通信技术水平。

4.船舶智能运维。推进智能船体监测与维护、船舶系统设备状态感知、船舶系统设备大数据健康评估、船舶机舱视情维修系统、电力系统监测等技术研究应用,强化船舶运行状态监控能力。

5.无人船设计与建造。创新无人船设计理论与方法,推进无人船数字化设计、数字化制造技术研究,加快新船型开发。

6.无人船测试与应用。推进无人船实验与测试关键技术研究,研究建立无人船设备标准体系,推动智能虚拟测试。建立船舶智能化研究平台,探索推动无人船应用并逐步推广至智慧港口自动装卸、无人船运营监管、无人船货运管理等领域。

7.船舶人工智能理论与仿真。推进船舶人工智能理论与技术、航海仿真技术等研究应用,提升船舶感知、行驶决策与控制、自主任务应用能力。

(三)预期成果。

通过1—2年时间,依托无人船岸基支持中心及智能船舶开发与运用技术公共学科平台,建成无人船技术与系统科研平台。船舶人工智能理论、无人船核心技术等研究取得重要突破,无人船试验测试体系基本建成。

通过3—5年时间,在智慧港口自动装卸、无人船运营监管等方面取得应用突破。在无人船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重要创新成果,重大科研项目承担能力显著提升。形成政产学研高效合作机制,无人船研究成果实现有效转化。

二、智慧港口与自动化码头技术研究

(一)试点单位。

大连海事大学。

(二)试点内容及实施路径。

1.港口设备数据管理平台搭建技术。推动建立港口装卸设备物联网平台,依托并行化、分布式数据存储与处理技术,开展港口大数据采集、清洗、存储、处理及分析技术研究,构建港口大数据管理系统。

2.自动化码头作业调度优化技术。构建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装卸作业系统集成调度模型,开展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多层次控制技术研究,开发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调度优化算法。

3.智慧港口运营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开展智慧港口运营调度优化与决策支持、港口优化协调调度方法、海运全程供应链优化技术等研究,推动建立港口运营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

4.航运大数据环境下机器学习与深度挖掘系统。开展以港口物流为主的航运大数据采集、整合、分析、处理、应用研究,提升海运与物流管理数据及技术支撑能力。

5.港口自动化设备健康管理与面向无人船的码头调度方法研究。研究自动化码头装卸设备全生命周期监管技术与方法,构建港口自动化设备健康评价模型、更新决策模型、全生命周期管理与维护智能决策模型。研究面向无人船的自动化码头运营调度方法。

(三)预期成果。

通过1—2年时间,港口大数据技术和智能化运营管理研究取得突破,形成港口复杂多源异构数据转换与集成、智能多模感知与大数据分析、数字孪生系统构建技术、智能调度与决策方法等系列研究成果,智能化港口作业调度系统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通过3—5年时间,集装箱作业智能优化调度理论、方法、技术等方面取得研究突破,建成港口智能决策支持系统,智慧港口与自动化码头的数据管理、调度优化方法、运营决策支持系统在国内部分港口实现推广应用。

三、航海保障技术研究

(一)试点单位。

大连海事大学。

(二)试点内容及实施路径。

1.海上多模式宽带通信导航关键技术研究。推进射频自适应均衡、智能编码策略选择、新一代海上卫星通信和船—岸—星跨视距自组织组网等技术研究,提升航海通信保障服务质量。

2.海上多模式导助航关键技术研究。推进陆基测距模式定位系统、智能多源导航融合、海上自主无线电设备导助航、海上安全信息数据交换等技术研究,提升海上导助航系统安全可靠性。

3.海上多模式宽带通信导航装备研制及服务研发。推进海上多模式宽带通信原理样机、海上多模式综合导航原理样机、海上导助航设备样机研制及工程测试,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海上多模式宽带通信装备、海上综合导航装备、智能助航类装备、航保海事云服务等航海保障装备。

(三)预期成果。

通过1—2年时间,海上通信、海上导航、海上助航等领域基础研究取得初步进展,形成海上多模式宽带通信、海上多模式导助航等关键技术研究成果,海上通信导航领域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通过3—5年时间,海上多模式宽带通信、多源导航、智能助航设备和服务等研究取得显著成果。岸基宽带通信设备、船端通信导航设备的自组网通信初步投入使用。建成大连海域海上多模式导助航装备试验系统,相关产品初步实现规模化市场应用。

四、海运船舶污染测控技术研究

(一)试点单位。

大连海事大学。

(二)试点内容及实施路径。

1.研制船舶废气碳烟捕集脱硝脱硫一体化技术装备。开展碳烟捕集及捕集装置再生、高质脱硝催化剂创制和脱硝装备原型样机研制、船舶废气处理系统匹配设计与集成及相关核心技术测控装备等研究,建立船舶废气排放在线监测系统,研制核心技术测控装备。

2.研制船舶废水污染防控技术装备。开展高效船舶灰水净化—回用技术、高效船舶生活污水净化—回用技术、海水法船舶生活污水深度脱磷技术、船舶废水净化—回用系统应用、船舶废水病毒和细菌灭活技术及相关核心技术测控装备等研究,建立船舶废水处理在线监测系统。

3.开展船舶污泥处理技术研发与应用。开展无机矿物污泥处理药剂制备、无机污泥处理药剂作用机理、船舶污泥处理关键技术及装置等研究,推动处理剂制备和污泥处理装置关键技术突破。

(三)预期成果。

通过1—2年时间,综合碳烟捕集、脱硝及脱硫关键技术取得突破,船舶废气综合治理研究取得显著进展。完成船舶生活用水高效杀菌消毒装置、船舶生活污水处理装置、高浓度含油废水处理装置、洗舱水处理装置研发。基本完成船舶污泥处理药剂、污泥处理工艺、污泥处理关键装置及原型样机研发。

通过3—5年时间,建成船舶废气污染排放控制系统工程样机。船舶生活用水及废水、含油废水和洗舱水处理测控装备成功研制。污泥处理关键装置原型样机投入应用。

五、绿色港口与航运安全关键技术研究

(一)试点单位。

大连海事大学。

(二)试点内容及实施路径。

1.绿色港口与航道技术研究。以港口水工结构、深水航道整治等为方向,开展海上构筑物自动监测、港口散货系统皮带机巡视智能化系统、无人值守自动化取料作业等技术研究。

2.涉海生态环境评估技术研究。推进港口及海岸污染物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输运迁移过程与近海动力过程的耦合与实验研究,开展港口、航道疏浚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监测及评估研究。推进船舶防污涂料有害物质监测、污染特征及生态环境危险性评价研究。

3.开展航运安全技术研究。开展船舶安全航运监测及预警、天通—北斗卫星融合通讯及数据传输、新一代高精度海洋水文气象预报、船舶实时动态仿真及预警、深远海航线典型灾害预测及防控等技术研究,研发船载海洋环境监测仪器和航运安全保障系统,提高精细化导航、极端海况监测预警、船舶失控预警、航线优化等技术服务能力。

4.推进成果产业化。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超级计算等新技术与航运业深度融合,探索构建航运大数据中心体系。依托航运安全与仿真及船舶气象导航服务系统,探索推动“一带一路”航线气象风险指数产品研发应用。

(三)预期成果。

通过3—5年时间,在绿色港口、绿色航道、生态防护及修复、航运安全等方面技术研发取得显著突破。港口航道工程设计、“一带一路”航线风险防控、港口航道生态修复、航运安全仿真和预报、船舶气象导航服务系统等研究成果转化应用取得明显成效,环保和生态新结构设计能力、航运安全理论和技术转化能力显著提升。

六、人才培养与智库建设

(一)试点单位。

大连海事大学。

(二)试点内容及实施路径。

1.培养国际化人才。打造“一带一路”国际海事教育平台,开展海事教育与培训。探索创新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国际化课程教学体系,实施国际化拔尖学生培养等卓越教育计划,推进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和国际化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完善国际交流合作机制,创新国际交流模式、流程和组织架构,探索建设海外合作与交流基地以及综合引智平台,推动建立与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新模式。

2.推进海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多层次海事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分类培养科研队伍和工程师队伍。完善学科专业体系,探索完善危险货物水运安全管理、港口危险货物安全管理等相关学科专业。

3.加强海运海事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建设。积极参与国际海事规则制定,开展海上安全保障规则、防止船舶污染海洋规则、船员适任标准规则等国际法规研究,推进海洋运输相关立法及修法、航运知识产权法、航运金融与保险法、国际海上争端解决权益保护等研究,推动完善国际海事法律法规体系。

4.综合交通运输理论体系建设。开展综合交通运输理论研究,探索建立综合交通运输大数据仿真平台,推动综合交通运输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等理论协同发展。开展综合交通运输理论体系可持续发展研究,探索建立综合交通运输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案例库,推动大数据驱动下综合交通运输系统规划、城市多模式协作应急疏散、港口群多智能体协作、岸电设备时空差异化布局等理论研究。推进现代综合交通运输学科建设,积极引进综合交通运输建设规划与运营管理专业化人才,建立健全综合交通运输理论培训体系,开展综合交通运输专业课程建设,在交通系统要素耦合机理与作用规律、多模式交通系统协同规划设计、复杂交通系统组织与控制、交通系统安全与应急处置、交通系统节能与环保等领域加大学科专业探索力度。

5.建设特色智库。聚焦中国特色海洋法治理论、海洋命运共同体、国际航运贸易政策与法律、海洋权益维护、智能和数字化海洋经济法律保障、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文明国际合作、航海历史与海洋文化教育等重点方向,探索组建海洋法治与文化研究院。加强重大课题前期培育。加强与国外相关院校、科研机构合作,打造涉海领域国际教育、科研合作和开放交流平台。

(三)预期成果。

通过1—2年时间,“一带一路”国际海事教育人才培训成效显著,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交通运输专业人才数量超过100名。交通运输类、船舶与海洋工程类、海事与海法类等学科体系更加完善。总结形成以综合交通运输运营管理、规划建设和治理为主题的全球成果汇编。

通过3—5年时间,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关系更加密切,中外联合研究机构建设取得显著进展,智库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行业影响力不断提升。现代综合交通运输学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基本建立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化课程体系、行业综合交通运输理论培训体系,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综合交通运输运营管理、综合交通运输大数据理论等课程建设取得明显进展,综合交通运输咨政建议能力显著提升。

物流项目规划设计

推荐报告REPORT

3000+精品报告大全 »

Copyright © 1998-2024 bdapp官方下载苹果版产业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

在线咨询
400-639-9936
J顶部
Baidu
map